近日,笔者在参加大数据审计培训暨技能竞赛活动时,听了授课老师讲解大数据审计颇受启发,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如今在建工程项目繁多,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就变得相当重要。当前,针对工程类的审计我国做了许多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工程审计亟需更新发展,传统工程审计存在不够完备的方面,审计总体质量仍有待提高。在大数据背景下,工程审计需要转变原有思维方式方法,合理利用大数据优势,降低工程审计存在的风险,促进工程审计的发展。
一、我国工程审计的现状
我国尚未制定与工程审计相关的审计准则,审计人员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不清楚审计程序的重点,仅依赖自身经验和判断,从而导致工程审计进程和质量受到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提到与在建工程审计的相关内容,但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比如在判断在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进度、资产增减和工程验收等方面都没有明确应有的审计程序。
如今,国家强调实现审计全覆盖,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审计资源的优化,以及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提出和实行,都给当前工程审计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要求,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 但由于工程审计更多偏向于事后审计,且审计人员更多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这就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由于工程项目建设的特殊性,在造假之后,如果人为地用折旧或减值方法来掩盖将较难被发现,这样其重大错报风险会不断增加,极易造成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无法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还极大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专业性不足
目前,部分工程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缺少工作经验、缺失职业技能,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部分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较低,不具备独立审计的能力。在审计时无法准确作出职业判断并缺少综合分析能力。另外,由于对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没有跟上,导致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落后,未随着国家政策和信息技术方法的变化及时更新。
(二)缺少大数据思维,信息利用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审计依旧偏向于工程竣工结算后的事后审计,并且在审计过程中也更多地倾向于从被审计单位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在此情况下,由于缺乏大数据思维,审计质量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导致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工程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建设周期往往较长且对专业要求很高,由于缺少大数据思维方式和对大数据技术不了解,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原有审计方式方法的限制,按照固有思维执行审计程序,忽略对工程项目前期和中期的监督审核,容易出现决策错误,并且受到审计证据获取渠道的限制,无法收集到全面的数据资料,从而增加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程度。
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也增加了工程审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难度,导致信息利用程度较低。由于数据信息量的超载,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难以直观地筛选和整理出重要的信息数据,同时数字化的证据需要审计人员更为谨慎地判断信息的可靠程度和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篡改的可能。
三、完善工程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专业度
随着信息数据的发展,加强对大数据工程审计的学习,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并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积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做好工作判断,打破思维定势。审计人员要坚持以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为依据,在法律的框架下优化审计监督手段,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同时,审计机关也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审计全过程进行控制,清楚把握每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以及责任权限。对于工程审计中的特殊和疑难项目,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对于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部分审计项目,可以有针对性地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对象,降低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
(二)建立大数据平台与工程审计紧密结合
建立大数据智能平台,提高工程审计效率。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普遍,审计人员在进行工程审计时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审计风险,这就必须通过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来实现对大数据信息的掌握和利用。建立的大数据平台不仅要能够帮助审计人员轻松获取工程审计的数据资料,比如智能统一数据资料的格式、精准识别不同项目的重点审计领域等,同时还要能够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深入挖掘数据中的疑点,并对平台使用者推送和提醒有争议或存在问题的数据分析结果,将基础简单但费时费力的部分程序借助大数据平台来完成,可以减少审计资源浪费,提高工程审计效率。(蒋索宇)